格拉古轶事
《格拉古轶事》 2007.05
回忆录
张先痴 著
人们都知道有一部揭露前苏联的政治劳改集中营的巨著《古拉格群岛》。实际上,“古拉格群岛”在地理上并不真实存在,它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的一个比喻。在《古拉格群岛》一书里,索尔仁尼琴把整个苏联比作一个处处布满了监狱和集中营的群岛“古拉格”,深刻揭露了斯大林极权统治下的残酷制度。作者索尔仁尼琴自己曾经是劳改犯中的一员,也采访了许多当年的劳改犯,从而完成这部具有广泛影响的著作。此后,“Gulag-古拉格”就成为了政治劳改集中营的代名词。
溪流出版社(Fellows Press)推出四川作家张先痴先生写作的《格拉古轶事》,这本浸透了作者和他的同伴们斑斑血泪的书,揭露了宣称“我们国家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政治犯的国家”的中国当年确确实实存在着的,实质上等同于前苏联的古拉格群岛的政治劳改集中营,但形式上、内容上却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可以称作中国的“格拉古”。
五十年前,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场令后人难以置信的一连串“运动”——先是中共中央号召并动员知识分子“大鸣大放”,帮助党“整风”的运动,不久风头一转,成了“反击资产阶级右派猖狂进攻”的“反右运动”。而前一阶段的号召并百般动员提意见的诚恳眨眼间竟变成是“引蛇出洞”的“阳谋”,于是,五十五万“右派分子”就成为党和人民“反右运动”的丰硕成果——对那些“右派分子”来说,却正是人生恶梦的开始——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被送到遍布全国的专门建立的不同层次的“格拉古”,轻的去劳动锻炼,著名作家吴祖光、刘宾雁等都去过那样的地方;重的去劳动教养(一种准服刑)、劳动改造(服刑),本书作者张先痴就从劳教到劳改层层递进,受尽了酷制的折磨。
公元一九五七年,张先痴本来正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候——年方二十三岁的他,不但发表了多篇长诗、小说,已经是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而且还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窈窕淑女般的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可爱儿子——尽管之前有种种的不愉快,如因家庭出身而从部队的机要部门悄悄地被“清理出来”;申请结婚时被组织上严肃“劝阻”,在视爱情高于一切的女友的坚持下,两个在政治上被打入不能重用的“另册”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大概是全国运动发展不平衡吧,当张先痴所在机关还未开始“大鸣大放”时,全国范围内的“反右运动”已经开始了。可想而知,政治上再怎么不敏感的人也不会傻到去当飞蛾扑火了,而组织上就有办法让你变成那扑火的“飞蛾”!不不知不觉中张先痴已被内定为“右派”,不想发言被硬逼着发言,地方报社记者有意“拔高”他发言的政治性,其他单位的人在有意识的引导下“背靠背”地揭发出许多他“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行。这些大部分是子虚乌有,少部分是捕风捉影的所谓“反动言行”,最后让被斗争了许多次的张先痴看来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是罪不可恕的“右派分子”了。他天真的妻子向组织上写信解释、保证张先痴决不是“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第二天自己就成了新的“自动跳出来的”“右派分子”。以后,夫妻生死离别,双双遭受了难以忍受的伤痛和磨难,甚至连他们的儿子也受到株连,失去了父母关爱的他,跟着也被打成“右派”的舅舅,活是活下来了,可后来竟成了文盲!如此悲惨的命运,任何人读了都会唏嘘感叹,为之伤悲,一洒同情之泪。
被判劳教的张先痴在几个月之内就由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被“改造”成一个合格的体力劳动者,在政治上则永远处在地狱的最底层,没有改造好的一天。因不堪忍受肉体的刑罚和人格的侮辱,更因为“改造成新人”无望,他曾一度逃出,但终难逃出天罗地网,抓回以“叛国投敌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八年。在服至十七年零八个月时,在胡耀邦主持下的全国性平反冤案的推动下,他终于平反出狱,却已经是四十六岁,苍老衰弱,被人称为“老大爷”了。
该书以作者自己被专政的二十三年的痛苦经历为主线,折射出如大跃进、大饥荒、文革等时代的大背景,真实地记录了中国政治犯的劳教、劳改生活,从吃喝穿用的点点滴滴到各种刑罚和侮辱方式,还有劳改特殊语言的创造和使用,并刻画了各类犯人(政治犯、刑事犯)到管教干部、普通老百姓的众生相。其文笔犀利尖锐,又生动感人,充满黑色幽默和反讽,如他与难友用口哨吹奏反右斗争后全国最为流行的主旋律歌曲《社会主义好》中“右派分子想反也反不了”这一句做联络暗号,而文革中谈“右”色变,犯人们列队一律“向左转”,“向左看齐”……等等许多的荒唐事。
特别深刻且具有反讽意味的是作者的思想变化,“正是劳动教养将他从一个糊糊涂涂的右派,改造成了一个有自觉意识的真正的右派。这大概是改造者未曾料及的。至于本书提及的劳教队时成立的‘列宁共产主义联盟’的数十个参加者,更是‘网’自身培育出来的‘冲决罗网’的战士:这是足以使‘网’的制造者胆战心惊的。”(引自本书钱理群序)同时,难能可贵的是书中还记录了使他感受到温暖的“人性的光辉”,那来自普通人天性的善良和同情心。作者写道:“支撑受难者活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好人的存在。在他们的身上闪耀着人性善良的光芒,其魅力无穷无尽”。这也是为什么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能生生不息的原动力之一。
如作者书中所说:“谁敢说我们的这一页历史不肮脏不沉重。”本书正是真实记录了这一页历史中的肮脏、沉重和血腥,郑重提醒人们千万不要忘记历史,也千万不要让如此的历史再一次重演。
《格拉古轶事》 2007.05
回忆录
张先痴 著
人们都知道有一部揭露前苏联的政治劳改集中营的巨著《古拉格群岛》。实际上,“古拉格群岛”在地理上并不真实存在,它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的一个比喻。在《古拉格群岛》一书里,索尔仁尼琴把整个苏联比作一个处处布满了监狱和集中营的群岛“古拉格”,深刻揭露了斯大林极权统治下的残酷制度。作者索尔仁尼琴自己曾经是劳改犯中的一员,也采访了许多当年的劳改犯,从而完成这部具有广泛影响的著作。此后,“Gulag-古拉格”就成为了政治劳改集中营的代名词。
溪流出版社(Fellows Press)推出四川作家张先痴先生写作的《格拉古轶事》,这本浸透了作者和他的同伴们斑斑血泪的书,揭露了宣称“我们国家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政治犯的国家”的中国当年确确实实存在着的,实质上等同于前苏联的古拉格群岛的政治劳改集中营,但形式上、内容上却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可以称作中国的“格拉古”。
五十年前,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场令后人难以置信的一连串“运动”——先是中共中央号召并动员知识分子“大鸣大放”,帮助党“整风”的运动,不久风头一转,成了“反击资产阶级右派猖狂进攻”的“反右运动”。而前一阶段的号召并百般动员提意见的诚恳眨眼间竟变成是“引蛇出洞”的“阳谋”,于是,五十五万“右派分子”就成为党和人民“反右运动”的丰硕成果——对那些“右派分子”来说,却正是人生恶梦的开始——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被送到遍布全国的专门建立的不同层次的“格拉古”,轻的去劳动锻炼,著名作家吴祖光、刘宾雁等都去过那样的地方;重的去劳动教养(一种准服刑)、劳动改造(服刑),本书作者张先痴就从劳教到劳改层层递进,受尽了酷制的折磨。
公元一九五七年,张先痴本来正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候——年方二十三岁的他,不但发表了多篇长诗、小说,已经是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而且还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窈窕淑女般的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可爱儿子——尽管之前有种种的不愉快,如因家庭出身而从部队的机要部门悄悄地被“清理出来”;申请结婚时被组织上严肃“劝阻”,在视爱情高于一切的女友的坚持下,两个在政治上被打入不能重用的“另册”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大概是全国运动发展不平衡吧,当张先痴所在机关还未开始“大鸣大放”时,全国范围内的“反右运动”已经开始了。可想而知,政治上再怎么不敏感的人也不会傻到去当飞蛾扑火了,而组织上就有办法让你变成那扑火的“飞蛾”!不不知不觉中张先痴已被内定为“右派”,不想发言被硬逼着发言,地方报社记者有意“拔高”他发言的政治性,其他单位的人在有意识的引导下“背靠背”地揭发出许多他“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行。这些大部分是子虚乌有,少部分是捕风捉影的所谓“反动言行”,最后让被斗争了许多次的张先痴看来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是罪不可恕的“右派分子”了。他天真的妻子向组织上写信解释、保证张先痴决不是“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第二天自己就成了新的“自动跳出来的”“右派分子”。以后,夫妻生死离别,双双遭受了难以忍受的伤痛和磨难,甚至连他们的儿子也受到株连,失去了父母关爱的他,跟着也被打成“右派”的舅舅,活是活下来了,可后来竟成了文盲!如此悲惨的命运,任何人读了都会唏嘘感叹,为之伤悲,一洒同情之泪。
被判劳教的张先痴在几个月之内就由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被“改造”成一个合格的体力劳动者,在政治上则永远处在地狱的最底层,没有改造好的一天。因不堪忍受肉体的刑罚和人格的侮辱,更因为“改造成新人”无望,他曾一度逃出,但终难逃出天罗地网,抓回以“叛国投敌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八年。在服至十七年零八个月时,在胡耀邦主持下的全国性平反冤案的推动下,他终于平反出狱,却已经是四十六岁,苍老衰弱,被人称为“老大爷”了。
该书以作者自己被专政的二十三年的痛苦经历为主线,折射出如大跃进、大饥荒、文革等时代的大背景,真实地记录了中国政治犯的劳教、劳改生活,从吃喝穿用的点点滴滴到各种刑罚和侮辱方式,还有劳改特殊语言的创造和使用,并刻画了各类犯人(政治犯、刑事犯)到管教干部、普通老百姓的众生相。其文笔犀利尖锐,又生动感人,充满黑色幽默和反讽,如他与难友用口哨吹奏反右斗争后全国最为流行的主旋律歌曲《社会主义好》中“右派分子想反也反不了”这一句做联络暗号,而文革中谈“右”色变,犯人们列队一律“向左转”,“向左看齐”……等等许多的荒唐事。
特别深刻且具有反讽意味的是作者的思想变化,“正是劳动教养将他从一个糊糊涂涂的右派,改造成了一个有自觉意识的真正的右派。这大概是改造者未曾料及的。至于本书提及的劳教队时成立的‘列宁共产主义联盟’的数十个参加者,更是‘网’自身培育出来的‘冲决罗网’的战士:这是足以使‘网’的制造者胆战心惊的。”(引自本书钱理群序)同时,难能可贵的是书中还记录了使他感受到温暖的“人性的光辉”,那来自普通人天性的善良和同情心。作者写道:“支撑受难者活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好人的存在。在他们的身上闪耀着人性善良的光芒,其魅力无穷无尽”。这也是为什么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能生生不息的原动力之一。
如作者书中所说:“谁敢说我们的这一页历史不肮脏不沉重。”本书正是真实记录了这一页历史中的肮脏、沉重和血腥,郑重提醒人们千万不要忘记历史,也千万不要让如此的历史再一次重演。
《格拉古轶事》 2007.05
回忆录
张先痴 著
人们都知道有一部揭露前苏联的政治劳改集中营的巨著《古拉格群岛》。实际上,“古拉格群岛”在地理上并不真实存在,它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的一个比喻。在《古拉格群岛》一书里,索尔仁尼琴把整个苏联比作一个处处布满了监狱和集中营的群岛“古拉格”,深刻揭露了斯大林极权统治下的残酷制度。作者索尔仁尼琴自己曾经是劳改犯中的一员,也采访了许多当年的劳改犯,从而完成这部具有广泛影响的著作。此后,“Gulag-古拉格”就成为了政治劳改集中营的代名词。
溪流出版社(Fellows Press)推出四川作家张先痴先生写作的《格拉古轶事》,这本浸透了作者和他的同伴们斑斑血泪的书,揭露了宣称“我们国家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政治犯的国家”的中国当年确确实实存在着的,实质上等同于前苏联的古拉格群岛的政治劳改集中营,但形式上、内容上却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可以称作中国的“格拉古”。
五十年前,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场令后人难以置信的一连串“运动”——先是中共中央号召并动员知识分子“大鸣大放”,帮助党“整风”的运动,不久风头一转,成了“反击资产阶级右派猖狂进攻”的“反右运动”。而前一阶段的号召并百般动员提意见的诚恳眨眼间竟变成是“引蛇出洞”的“阳谋”,于是,五十五万“右派分子”就成为党和人民“反右运动”的丰硕成果——对那些“右派分子”来说,却正是人生恶梦的开始——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被送到遍布全国的专门建立的不同层次的“格拉古”,轻的去劳动锻炼,著名作家吴祖光、刘宾雁等都去过那样的地方;重的去劳动教养(一种准服刑)、劳动改造(服刑),本书作者张先痴就从劳教到劳改层层递进,受尽了酷制的折磨。
公元一九五七年,张先痴本来正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候——年方二十三岁的他,不但发表了多篇长诗、小说,已经是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而且还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窈窕淑女般的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可爱儿子——尽管之前有种种的不愉快,如因家庭出身而从部队的机要部门悄悄地被“清理出来”;申请结婚时被组织上严肃“劝阻”,在视爱情高于一切的女友的坚持下,两个在政治上被打入不能重用的“另册”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大概是全国运动发展不平衡吧,当张先痴所在机关还未开始“大鸣大放”时,全国范围内的“反右运动”已经开始了。可想而知,政治上再怎么不敏感的人也不会傻到去当飞蛾扑火了,而组织上就有办法让你变成那扑火的“飞蛾”!不不知不觉中张先痴已被内定为“右派”,不想发言被硬逼着发言,地方报社记者有意“拔高”他发言的政治性,其他单位的人在有意识的引导下“背靠背”地揭发出许多他“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行。这些大部分是子虚乌有,少部分是捕风捉影的所谓“反动言行”,最后让被斗争了许多次的张先痴看来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是罪不可恕的“右派分子”了。他天真的妻子向组织上写信解释、保证张先痴决不是“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第二天自己就成了新的“自动跳出来的”“右派分子”。以后,夫妻生死离别,双双遭受了难以忍受的伤痛和磨难,甚至连他们的儿子也受到株连,失去了父母关爱的他,跟着也被打成“右派”的舅舅,活是活下来了,可后来竟成了文盲!如此悲惨的命运,任何人读了都会唏嘘感叹,为之伤悲,一洒同情之泪。
被判劳教的张先痴在几个月之内就由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被“改造”成一个合格的体力劳动者,在政治上则永远处在地狱的最底层,没有改造好的一天。因不堪忍受肉体的刑罚和人格的侮辱,更因为“改造成新人”无望,他曾一度逃出,但终难逃出天罗地网,抓回以“叛国投敌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八年。在服至十七年零八个月时,在胡耀邦主持下的全国性平反冤案的推动下,他终于平反出狱,却已经是四十六岁,苍老衰弱,被人称为“老大爷”了。
该书以作者自己被专政的二十三年的痛苦经历为主线,折射出如大跃进、大饥荒、文革等时代的大背景,真实地记录了中国政治犯的劳教、劳改生活,从吃喝穿用的点点滴滴到各种刑罚和侮辱方式,还有劳改特殊语言的创造和使用,并刻画了各类犯人(政治犯、刑事犯)到管教干部、普通老百姓的众生相。其文笔犀利尖锐,又生动感人,充满黑色幽默和反讽,如他与难友用口哨吹奏反右斗争后全国最为流行的主旋律歌曲《社会主义好》中“右派分子想反也反不了”这一句做联络暗号,而文革中谈“右”色变,犯人们列队一律“向左转”,“向左看齐”……等等许多的荒唐事。
特别深刻且具有反讽意味的是作者的思想变化,“正是劳动教养将他从一个糊糊涂涂的右派,改造成了一个有自觉意识的真正的右派。这大概是改造者未曾料及的。至于本书提及的劳教队时成立的‘列宁共产主义联盟’的数十个参加者,更是‘网’自身培育出来的‘冲决罗网’的战士:这是足以使‘网’的制造者胆战心惊的。”(引自本书钱理群序)同时,难能可贵的是书中还记录了使他感受到温暖的“人性的光辉”,那来自普通人天性的善良和同情心。作者写道:“支撑受难者活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好人的存在。在他们的身上闪耀着人性善良的光芒,其魅力无穷无尽”。这也是为什么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能生生不息的原动力之一。
如作者书中所说:“谁敢说我们的这一页历史不肮脏不沉重。”本书正是真实记录了这一页历史中的肮脏、沉重和血腥,郑重提醒人们千万不要忘记历史,也千万不要让如此的历史再一次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