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 我的父亲何家产

$31.99

足迹 —— 我的父亲何家产 2021

传记

作者:何黎明

何家产 (1916.10.25 – 1977. 10.29)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江西上犹县人。他在大革命时期加入红军;经历了严酷的长征和抗日战争,在中共军史鲜有提及的河北蔚县明铺伏击战中担任八路军三五九旅七一七团的重要作战指挥员并身负重伤。国共内战中,何家产主要参与解放新疆、新疆剿匪和指挥和平解放藏北的战斗。历任新疆和田军分区司令员、阿勒泰军分区司令员、政委、阿勒泰地委第一书记、新疆南疆军区司令员、新疆军区司令部参谋长等职。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何家产被调任康西瓦前线司令员,打赢了中印边境战。 文革中,他遭受迫害,被送到安徽农村喂猪。1975年何家产被恢复工作,任福州军区司令部参谋长。1977年10月29日,他在福建一个小山村考察军务时心脏病发作而逝世。遗下妻子和四个子女。本传作者为传主的小女儿何黎明,她研读父亲留下的笔记和日记,尽可能地查阅史料、采访当事人、收集相关的回忆录、书信等,数次踏上父亲走过和工作过的地方,力求呈现历史的细节和真实,写了一部难得的有血有肉的中共军队高级将领的传记。

附: 作者何黎明为本书所作的后记:

父亲突然走了,没有给我们留下一句话。母亲则完全被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打懵了,等一切都安静下来以后,她握着父亲650元的抚恤金,望着空荡荡的房子,一片茫然,不知道今后的日子该怎么过。650元,就是父亲三个月的工资。1968年,母亲在父亲的支持下,把十几年的积蓄一万元都交了党费。这几年生活动荡,工资也大幅下降,存不下什么钱。现在怎么办?全家人的大树突然倒了!不仅把母亲的精神支柱抽走了,还让她的经济陷入窘境。虽然自己也有百元工资,孩子们也都工作了。但三岁的小外孙还要靠她抚养,还有三个孩子没结婚……母亲心乱如麻,以至于从江西、湖北老家,来福州吊唁父亲的亲戚们的回程路费,母亲也没给,至今她想起来都内疚。

提到父亲的三个月的工资650元,平均每月也就不到220元。翻看父亲的笔记,发现1955年工资改革时,父亲工资定在350多元,届时为副军级。加上边疆补助,一个月收入可达400出头。不过那时候本人看个电影,洗个澡都是要花钱买票的。但是22年后,父亲职位高了好几级,工资却下降好几级。军队高级干部收入尚且如此,可见国家之穷。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开始收集父亲何家产的资料。初期的动力,只是来自于对父亲的爱和好奇,完全没有成书的打算。十多年后,我仍没有勇气提笔编写这本书,在这次动笔之前,我只写过一些小文章。从来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还能写书。两次想请人代笔未果,踌躇再三才开始付诸文字。在写作过程中我逐渐发现,自己才是写出心目中父亲的最佳人选。

我的父亲何家产是江西省上犹县营前客家人,自幼家境贫寒,族群弱小,饱尝生活的艰辛。他刚满14岁就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暴动,不久参加了红军,17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参加了红军在湘赣苏区的作战,红六军团担任长征先遣队的西征,与红二军团共同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二方面军的长征,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晋西北、晋东北和冀中平原的抗日战争,在陕甘宁边区保卫黄河及南泥湾大生产,八路军南下支队的南下北返,中原突围,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三五九旅在西北的诸多重大战役,解放军第二军挺进新疆等军事行动。建国后,他担任部队主官,承担指挥解放藏北、修筑第一二条新藏公路、阿勒泰剿匪及主政阿勒泰、1962年指挥中印边境反击战西线作战等重要任务。

父亲一生都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享受全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自1969年1月他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后,就离开了家。1975年9月父亲重新出来工作,却于1977年10月在福建南平下部队时因公殉职。那一年,我才23岁。期间,我同父亲虽有几次见面,但时间都很短。并且在他眼里,我只是个小丫头,从来没有深谈。因此,我对父亲的历史知之甚少。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我才开始收集有关资料。父亲的经历牵涉到许多重大党史、军史事件,其中的核实考证工作十分艰难。我读父亲留下的笔记,查阅档案,翻看党史、军史,走访父亲的战友和历史当事人,沿着他的足迹查访。三次回江西老家,三次走长征路,一次去延安、南泥湾,两次回新疆,渐渐对父亲的一生经历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首先要感谢我的家人。母亲傅兆南,哥哥何泰山,二姐何莉,为本书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历史细节。哥哥更是多次修改本稿;感谢原乌鲁木齐军区、南疆军区,父亲的老战友袁国祥、梁开文、叶征勇、陈瑞、赵学进等和我的谈话;感谢父亲的战友安志明、朱之千、蒋丽涵写给我母亲的信,详细地还原了父亲的部分经历;感谢上犹县文联原主席,专业作家李伯勇先生,专门为此书走访营前镇和我家的亲友,并亲自帮我修改,提出不少宝贵意见。左凌(左齐之女)等人经过反复寻找,终于找到的明铺伏击战原址,我和家人才得以了解到父亲一生征战中,负伤最重的这一仗以及战斗的经过。

父亲的经历是如此丰富,我将这些分散的资料汇集在一起,理出头绪,编辑成书,绝非易事。其后,我又有幸得到徐建华、高宏的先生的大力相助。他们审阅了我撰写的书稿并直接参与编辑工作。

为本书的写作、编辑、出版,得到这么多人相助,在此一并鸣谢!

写作本书,我的主旨是从历史的眼光写作父亲。写作原则,尽量追求史实。但因收集资料条件限制,父亲的事迹与现在又相隔多年,一些史实细节虽几经核实,但在表述中可能仍难免会有疏漏、错误的地方,敬请读者谅解和指正。

此外,本书中的议论部分,完全是作者一己之见,与他人无关。

何黎明

2016年9月15日

作者简介:

何黎明,何家产的小女儿。1954年11月出生于新疆阿勒泰。十三岁时亲眼目睹父亲被斗,十五岁参军,多次被上级要求与其父划清界限,不遂;影响前途仍无反顾。成年后其外貌与性格均甚似乃父。

何黎明1980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现为一名中医师。实现了其父所寄“靠技术立身”的愿望。

Quantity:
Add To Cart